解讀土樓的人居文化 黃玉情/文 + F. t4 k9 W$ T* J5 `
維新樓俗稱圓樓,又叫土圍樓,位于梅州市大埔縣楓朗鎮黃屋窠。據黃氏族譜記載,該樓始建于清同治三年(1864年),從當地黃姓人口耳相傳的故事和當地居住的老叔公口述中得知,這座土樓是當年十八世竹溪公、縣境內及饒平縣部分黃姓人家自帶“飯包”(伙食)無償助工,同心協力建造成的。
" L$ w0 q, o1 r/ q1 D! M; D, d( G8 x1 K+ p; }# U, j% `
土樓坐東面向西北,是內闊外窄呈柑桔瓣形的土圍樓。大門用火磚和花崗巖石砌成,外墻體用糯米飯混以石灰、黃泥舂打夯實,一層一層地壘筑起來,為土木結構。土樓占地面積1808平方米,樓高三層12米,以中廳為界,左邊12個單元,右邊10個單元組合,共有66個房間。每個單元為一個獨立門戶,每戶人家內都設有廚房、浴堂、住房,人們生活在里頭,起居、飲食都十分方便。
$ O# u, s/ h' i9 P; I: @! h; S4 N' D% a
土樓中間為圓形天井,直徑為24米,天面采光充足,間隙較大,透氣通風。每個單元的可用面積為垂直三層,里面可層層連通。土樓的左右兩邊單元相隔的地方,建造者還特地設計了一堵防火墻,一旦發生火災,防火墻便能起到隔離火勢的作用。土樓三層的樓梯、走道,柵門、欄桿、門板全為實木制造。土樓內有一口水井,泉源足、水質好。昔時,土樓里用于加工糧食的礱、碓等工具一應俱全,正如當地人所說,居住在土樓里,半年不出大門都能照常生活,過日子。 圓中見方的天井地板,用鵝卵石鋪砌成錢幣狀(今被打成水泥地板)。樓內正中有一個大廳。是土樓人家大型祭祀、集會場所。平時,遇上樓內老人去世,大廳亦作靈堂,總之,中廳為樓內大家所共用。土樓墻體厚實堅固,底層墻寬1.5米,二層墻寬0.75米,三層的墻體也有半米之寬。樓底層和二層樓都不開窗戶,只在第三層樓的房間オ各開ー個小窗,三層的墻體間,還布設有若干個“外小內大”的槍眼。三層樓的內檐靠24條用火磚砌成的磚柱承重,樓內有環形防衛走廊,整座土樓僅在正面開設一大門。厚實的門板外包鐵皮加固,厚實而堅固,既可防衛又能防火。承重門板腳的門碗兒是用鐵板打制的,開啟兩三百斤重的大門,需要使勁出力オ能推得動。關閉大門,用的“門杠”也是用鐵棒制成的。長年累月、日復一日的關啟門戶,把鐵制的“門杠”磨蹭得光滑锃亮。大門的門板背面各有兩個槍眼,是為襲擊外侵之敵而專門設計的。大門內墻上下砌墊的花崗巖石,開鑿了7個上圓下方的墻孔,便于樓內居住的人觀察樓外的動靜。看上去略帶封閉的土樓,卻具有防火災、防水浸、防野獸、防兵亂、防盜竊、防土匪、防械斗、防地震等多種防御功能。 8 _# E% I- L$ V7 _" B3 z
( ^ [, [7 N0 l: `' {; N. f6 ]9 J土樓的大門框為花崗巖石體,門額雕刻有“詩、禮”篆體字,大門5級石階同樣用花崗巖打造、鋪成。土樓大門兩旁張貼的門聯,嵌有“維新”兩字,從入住至今一直沿用。門聯“維系循良世澤,新繩孝友家風”。其意思是希冀家族能維護宗室團結,和睦相處,遵循祖德,振興家風。字里行間,可以看出土樓主人對家族的發展充滿信心,體現了“耕讀傳家”、“詩禮修身、道德文章、平和處世”的美好愿望。大門前面有口半月形池塘,狀如肚兜,借寓“藏財納貢”之意。據該樓主人介紹,土樓鼎盛時期里面居住的人口達200多人,至2009年還有4戶人家在這里居住。
M* u& f6 d4 F o1 I
2 a. Q) U+ w8 w- ]9 U4 o) y2 A! y+ g6 a, i
經受一百多年風雨的土樓,仿佛在訴說著昨天的歷史,當年的熱鬧與喧囂,穿越時空后,又重歸安詳與靜寂。目光定格在土樓斑駁裸露的墻體,仍可清晰看見不同時期的人文印記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,土樓一直保持著它那固有的淡定、從容和大度。置身土樓,不但給人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,更讓人感受到現代理念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發生碰撞的強烈震撼。而今,飽經滄桑的土樓如同一壺陳年老酒。點滴中,著實讓人回味,讓人感嘆,讓人撩起萬千情思。品讀維新樓,人們看到的是一座外觀上布局科學、結構合理,通風采光良好,是聚集群居、功能齊全,集生活起居和防衛于一樓的偌大建筑。但細心觀察,大可從土樓的環拱中看到團圓、聚居中悟出團結、厚實中透出莊重、粗糙中顯露剛強。可以想見,只有刀、槍、劍、棒的落后年代,一座封閉式的土樓宛若一座堅固的城堡,就足以讓土樓里的人們休養生息、無憂無懼,不僅反映出當年建設者的聰明與オ智,同時,也讓人從中體驗到了樓主人那種居安思危,防患于未然的意識。此外,值得一提的還有,樓內各自獨立的門戶與土樓外墻方圓相濟的風水組合,無不彰顯出土樓建筑“超凡脫俗、相得益彰、天人合一、泰然自在”的客家人居之要義。 ) x' ^3 v6 H) k
0 y; _; ~; W" H* h' j) b3 ]維新樓以其完善的群居生活設施、抵御外侵的防衛功能和客家先民樸實無華、大氣壯觀的建筑理念,及其精湛的建造風格和客家人文特色,填補了中華人居建筑歷史的空白,于2009年被大埔縣列為重點保護“特色民居”。可惜的是,維新樓現無人居住已變危樓,將近坍塌。 & ]/ n0 v& m6 e# n
來源:廣東鄉情
|